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 > 正文

汉桓帝与汉灵帝为何会被后世评为昏君呢?

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写道: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气怨恨于桓、灵也。桓、灵,即汉桓帝与汉灵帝,这两位皇帝是被后世公认的昏君,而关於他们的糊涂。其间的一个严重的举证,便是这两位皇帝竟开卖官鬻爵的先河。这在今人看来,这两位皇帝必定是昏聩到了极点。

但是,据史载,这两位皇帝虽称不上贤明,但却也并非昏聩之极。东汉王朝自“明章之治”后,其皇帝多为短寿夭亡之君。朝政长久以来或把握在外戚的手中,或控制在宦官的手里。而当地上,汉光武帝的政权便是依托豪强地主的支撑,才树立了东汉王朝,朝廷对当地的控制力由始至终都很弱。

汉桓帝与汉灵帝,这两位是东汉王朝后期,罕见的成年之君,具有亲政的才能,也都在必定程度上从外戚或许宦官的手中,收了部分的权利。但是,东汉王朝早已经根深蒂固,其国势也早已好像明末的崇祯,“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”。

桓、灵当政时,朝政长久以来的紊乱也早已致国家财务的干涸,而西北地区又屡次产生羌族的**。而汉朝的用人准则是“察举制”,其成果也必定是徇私舞弊,举人以亲。其成果也必定是成果了袁绍那样的宗族,“四世三公、门多故吏”。时人讥之为: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”。

在隋文帝创始科举制之前,朝廷是无法树立一套服务於皇权的“公务员体系”,而这些权利也就只能涣散到外戚、宦官、士族的手中。桓、灵时期,财务干涸,又无法从当地收上税来,与其官位平白地落入到外戚、宦官、士族的手中,还不如卖官鬻爵来得实惠。这才是桓、灵卖官鬻爵的起点。

西晋时期,晋武帝司马炎问刘毅(汉朱虚侯刘章之后)曰:“卿以朕方(比)汉何帝也?”刘毅对曰:“可方桓、灵。”司马炎又道:我不会那么差吧?刘毅说:“桓、灵两帝,卖官鬻爵,钱入官库;而陛下卖官,钱入私库。以此观之,还不如桓、灵两帝呢!” 由此可见,相对来说,较为贤明的晋武帝也曾卖官鬻爵。

发表评论